农村“禁养区”拆无证养殖场政策流程

发布时间:2023-12-28来源:产品中心

  为了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国家正在对农村养殖行业进行清理整治,对于无证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养殖场都将会进行清理、搬迁、拆除,下面来看农村“禁养区”拆无证养殖场政策流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和畜牧业生产,在农民自家屋前或承包的田地里搭建猪、鸡舍。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持续不断的增加,农民畜禽养殖规模也逐步扩大,慢慢的变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方法。一直以来,政府对农民开展养殖业都是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大多数农民也没有主动的意识去办理相应的证件。

  在国家出台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中第二十五条就规定,因畜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设计、城乡规划调整以及划定禁止养殖区域,对污染严重的养殖场进行清理整治的,导致养殖户遭受到了经济损失,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补偿。由此可见,由于“禁养区”建立导致养殖场搬迁、拆除的养殖户将能获得国家予以的补偿,同时农村地区因为环境问题整治而拆除的养殖场也将能轻松的获得国家予以的补偿。

  但并不是所有的养殖场都能轻松的获得国家的补偿,获得补偿的必要条件就是,养殖场必须要是合法合规建设,所谓合法合规建设,即在养殖场的修建过程中,农民朋友必须要满足国家《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法律规定,并且获得相关的审批手续,如果是存在未经允许占用耕地、宅基地修建养殖场以及未获得国家养殖行业审批手续等情况都属于违规违法修建养殖场,对于此种情况不仅不能轻松的获得补偿,还将会遭到国家的处罚!

  目前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清理,主要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情况下,补偿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一种是异地搬迁,即将养殖场搬迁出“禁养区”范围之外,到国家划定的养殖区域。在补偿方面则会予以养殖场建筑物补偿、附属设施补偿、养殖场停产停业损失、存栏禽畜的出清的补偿以及养殖场搬迁补偿等;第二种则是直接拆除,即将养殖场直接拆除,并不会为养殖户重新划定养殖区域。在补偿方面则只会予以存栏禽畜的出清的补偿、建筑物补偿、附属设施补偿等。

  用地单位需要征用土地进行项目建设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区县国土房管局提交相关文件、资料,提出用地申请。

  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用地单位提出的用地申请后,应自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工地方案。

  国土房管局根据各项征地相关方案编制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并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审核。

  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对文件资料齐全合乎条件的,应当在5日内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

  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土地方案应当在被征用土地所在的村、组内以书面形式公告,其中征用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公告。

  区县国土房管局根据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登记情况,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关人民政府的国土房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在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45日内以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为单位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公告。

  区县国土房管局应当依照征地补偿、安置费方案向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支付土地征收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首先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的陆域范围。已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按照现有陆域边界范围执行;未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中各类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确定。其中,饮水水源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养殖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注:畜禽粪便、养殖废水、沼渣、沼液等经过无害化处理用作肥料还田,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不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的,不属于排放污染物)。

  其次是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自然保护区范围执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禁止建设养殖场。

  第三是风景名胜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国务院及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名单为准,范围按照其规划确定的范围执行。其中,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禁止建设养殖场;其他区域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

  第四是城镇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根据城镇现行总体设计,动物防疫条件、卫生防护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地制宜,兼顾城镇发展,科学设置边界范围。边界范围内,禁止建设养殖场。

  第五是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划定的区域,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建设养殖场的区域。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养殖场的拆迁应当严格按照上述流程来做处理,特别是在划分禁养区时,应当结合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意图来进行,并需要做到向当地的居民进行公示,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居民的监督,避免发生法律适用错误或者矛盾纠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