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三地村:山旮旯里的养猪场有看点

发布时间:2024-03-23来源:hth网页版登录入口

  “我们养殖场里的猪可以说住得好、吃得好,拥有幸福的‘猪生’,猪肉品质自然就高。”

  7月6日,记者从会理市城区出发,翻山越岭,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青山四合、云遮雾绕的六华镇三地村富彝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时,三地村驻村付春利指着正在圈舍里吃食的乌金猪乐呵呵地和记者说。这个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养猪场看点颇多。

  据付春利介绍,富彝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三地村集体经济,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册投资的金额501.55万元,现有成员111户。起步之初,合作社就确立了打品质牌的路线,经反复研究,结合三地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摒弃了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猪,而是采用本土特色优质猪种“乌金猪”。

  乌金猪是中国高原ECO唯一自由放养驯化的猪种,也是生活小习惯最接近野猪的猪种,这种猪的生长周期长达10—12个月,猪皮稍厚,但肉质鲜嫩、清香,富含钙、铁、锌和Ω脂肪酸,与西班牙的伊比利亚黑猪齐名,既适合新鲜食用,又是制作火腿的优质材料,营养价值不同凡响。

  首先,猪场选址在海拔2665米的山腰,四周是茂密的山林,空气十分清新,而且猪舍旁边就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供猪饮用和冲洗圈舍都十分方便,猪常年生活在洁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无虞。

  俗话说“养猪不放,难得养壮”,猪场采取了圈养+散养结合的方式。仔猪进入养殖场后,喂的主要是煮熟的绿色玉米、高山萝卜和大豆豆粕,从来不喂饲料。圈里的猪还能定期在周围的山坡上“放风”,不仅能扩大活动范围,让肉更加细嫩、紧实,还能节省部分青饲料,而且三地村的大山上生长着丰富的清明菜、马齿苋、龙胆草等亦食亦药的中草药,猪吃了后毛色发亮,十分健康。

  可以说,合作社里的猪“住的是干净房,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长的是健美肉”,品质自然有保障。

  富彝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猪场旁边有一条河流,河水经年不息、落差较大。为充分的利用资源,合作社花费15万元在河里建起了一座12千瓦微型水电站,年发电量可达43万度,能够很好的满足养殖场半年的日常用电,节省本金40万元。

  此外,养殖场内部还建设了小型的酿造间,部分玉米先用来酿酒,再用酒糟来喂猪。酒糟具有水分大、口感好以及酵母菌、乳酸菌含量丰富等优点,消化利用率高,卫生、安全,是调节猪口味的优质品,而且自种的生态玉米酿造的纯粮酒品质也较高,能增加猪场收益。

  同时,养殖场还把产生的粪便加工为优质农家肥,施放在周围的花椒地、萝卜地里,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节约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那里就是我们的腊肉熏制间,这两天天气潮湿,我们把火力加大了一点。”来到山脚,付春利指着几间正在“冒烟”的小屋和记者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隔着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几间砖瓦结构的小屋顶上青烟袅袅,一股浓郁的腊肉香味扑面而来。

  经过河面的吊桥进入熏制房,每间屋内都有一个颇为原始的火塘。火塘里一根根松香木烧得正旺,房梁上挂满了一个个已发酵并长出绿毛的火腿和一块块被熏烤得像琥珀一样晶莹透亮的五花肉,色香俱全,看起来格外诱人。

  “我们这个腊肉熏制间的肉全部来自山腰上的养殖场,采用的是当地最原始、最传统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全过程都是手工制作,力求还原最正宗的会理山区腊肉风味,达到在品质上取胜的目的。”驻村工作队员康云华一边添火一边告诉记者。

  据了解,合作社的腊肉熏制间主要生产火腿、挂子肉、腊香肠、腊猪肚包肉等产品,由于品质优良,味道纯正,常常是供不应求。该熏制间一年生产腊肉制品17000余斤,产值可达35万元以上。

  作为三地村的村集体经济,富彝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带动群众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合作社猪场以生态乌金猪品牌建设和销售经营渠道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乌金猪“养销一体”的产业链,启动“专合组织+农户”母猪代养“联农带农”产业带动模式,拥有50家代养农户,在仔猪生长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后,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收,让农户得到实惠,形成了合作社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机制。

  同时,合作社成员还参与利润分红。早在2019年,原白草村群众户均分红就已达2800元。近两年合作社通过区域联动、抱团取暖的发展模式,按照入股的4个村(原6个贫困村合并而成的4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实行“按股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的方法,极大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合作社年平均出栏育肥生猪1500余头,产值达4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力,打好生态品质牌,和会理本地及宁南乃至成都等地的一些销售商加强合作,争取让我们三地村的生态乌金猪肉走向更多人的餐桌,也给我们三地村的群众带来更多收益。”说起未来的打算,付春利充满了信心。